duànzhāng

断章取意

拼音duàn zhāng qǔ yì

注音ㄉㄨㄢˋ ㄓㄤ ㄑㄩˇ ㄧˋ

繁体斷章取意

感情中性成语

近义词断章取义

断章取意的意思

折叠 展开

见“断章取义”。

出处唐・张鷟《游仙窟》:“断章取意,唯须得情,若不惬当,罪有科罚。”

用法作宾语、定语、状语;指歪曲原意。

例子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6回:“如今只断章取意,念出底下一句,我自己骂我自己不成?”

断章取意的详细解释

折叠 展开

【释义】

即“断章取义”。见“断章取义”条。

【典故】

此处所列为“断章取义”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据《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载,春秋齐国的庆舍极为宠爱家臣卢蒲癸,甚至将女儿许配给他。但庆氏与卢蒲氏都姓姜,所以有人问卢蒲癸说:“男女结婚应该分辨是否同姓,你怎么会完全不回避同宗的女子呢?”他则回答:“同宗的人既不回避我,我何必要回避他呢?这就像赋诗明志时,可以断章取义,我只取我所需要的,哪还知道甚么同宗呢?”卢蒲癸所谓的“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指的是春秋时代的人,在外交场合或日常生活中,常会截取既有诗篇中一部分的句义来表达自己的意志与立场。例如《左传・襄公十四年》载:晋、鲁等国攻打秦国,军队至泾水,大家为是否渡河而犹豫不决,晋国大夫请鲁国大夫孙叔豹表示意见,孙叔豹就赋了〈匏有苦叶〉,这首诗现存《诗经・邶风》中,首章是:“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原诗是刻画一位待嫁女子决意出嫁的心情。但这当然不是孙叔豹想要表达的意思,他只是借以表示,无论水深水浅,一定要渡过河去。这种“赋诗断章”的方式,在《左传》中屡见不鲜,所以卢蒲癸才会有“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的说辞。后来“断章取义”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原专指截取《诗经》的前身当时称为《诗》的诗集中某诗的部分以为己用,而不顾原诗的本意。今则多用来泛指截取诗文或谈话中的某一段落而言。

【书证】

  • 01.唐・张鷟《游仙窟》:“断章取意,唯须得情,若不惬当,罪有科罚。”

断章取意的翻译

折叠 展开
  1. interpret out of context

断章取意字义分解

折叠 展开

读音(qǔ), 又部,共8画

1、取 [ qǔ ]

拿。如:索~。~书。~款。窃~。

选择。如:选~。~材。~景。~道。~样。

采用。如:采~。听~。吸~。可~。~精用弘。

得到,招致。如:获~。~经。~偿。~悦。

消去。如:~消。~缔。

读音(yì), 心部,共13画

1、意 [ yì ]

心思。如:~思。~见。~义。~味。~念。~志(为了达到既定目的而自觉努力的心理状态)。注~。同~。~在笔先。~在言外。

心愿,愿望。如:~愿。愿~。~向。~图。~皆。好~。“醉翁之~不在酒”。

人或事物流露的情态。如:春~。诗~。惬~。情~。~境。

料想,猜想。如:~料。~想。~外。

读音(duàn), 斤部,共11画

1、断 [ duàn ]

长形的东西从中间分开。如:~裂。~层。~面。截~。~肠。~魂。~线风筝。

不继续,禁绝。如:~粮。~水。~炊。~奶。~档。~流。~种( zhóng )。~交。~片。~续。~子绝孙。

判定,决定。如:判~。诊~。~狱(审理和判决罪案)。

一定,绝对。如:~乎不可。~然施行。

读音(zhāng), 音部,共11画

1、章 [ zhāng ]

歌曲诗文的段落。如:~节。~句。乐~。~回体。顺理成~。断~取义。

条目,规程。如:~程。~法。简~。党~。约法三~。

修理。如:杂乱无~。

花纹,文采。如:黑质而白~。

戳记。如:图~。盖~。

佩带的身上的标志。如:袖~。领~。徽~。像~。

奏本。如:奏~。本~。

同“彰”,彰明。

姓。

断章取意成语组词

折叠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