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ǔliúsānjiào

九流三教

拼音jiǔ liú sān jiào

感情中性成语

近义词三教九流

九流三教的意思

折叠 展开

泛指宗教、学术中各种流派。也指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

出处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二折:“做子弟的须要九流三教皆通,八万四千傍门尽晓。”

用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

例子张恨水《啼笑姻缘》第一回:“天桥这地方,九流三教,什么样子的人都有。”

九流三教的详细解释

折叠 展开

【释义】

即“三教九流”。见“三教九流”条。

【典故】

此处所列为“三教九流”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三教九流”系由“三教”及“九流”二语组合而成。 “三教”指儒、佛、道。语或出自《周书・卷五・武帝纪上》。北周武帝宇文邕,鲜卑人。生活节俭朴实,勤政爱民。在位期间(公元560—578),改革鲜卑旧俗,释放奴隶。当时因为社会动乱不安,许多人投身佛道,寻求精神上的寄托,武帝却认为僧道不事生产、又不用交税,影响国家财政,应该废除。于是在建德二年十二月癸巳这天,他召集大臣、沙门及道士等,讨论三教的好坏,结果儒教为先,道教第二,佛教最后。 “九流”则是出自《汉书・卷一○○・叙传下》。叙传是作者自叙家世、生平,兼及编纂旨趣、体例的文章,典源所录是《汉书》中为何收录〈艺文志〉的编纂旨趣。其内容略谓:自《易》、《书》、《诗》、《礼》、《乐》、《春秋》六经问世,没有被后人弘扬光大,反而是各种不同思想的理论学说相继出现。这些著作经过秦朝的焚书灾厄,到了汉朝重新加以收拾典藏,由刘向为这些典籍分门别类,写成《别录》一书,而有了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等九流的分别。后来“三教”和“九流”这两个典源被合用成“三教九流”,用来指宗教、学术的各种流派。后亦用于指社会上各种行业或各色人物。

【书证】

  • 01.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二折:“做子弟的须要九流三教皆通,八万四千傍门尽晓,才做得子弟。”
  • 02.《官场现形记》第二四回:“北京城里上下三等、九流三教,祇要些微有点名气的人,谁不认得我黄胖姑?”

九流三教的翻译

折叠 展开
  1. men of dubious trades

九流三教成语接龙

折叠 展开
没有“教”字开头的成语接龙(顺接)
没有“教”字结尾的成语接龙(逆接)

九流三教字义分解

折叠 展开

读音(sān), 一部,共3画

1、三 [ sān ]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如:~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数。如:~思而行。~缄其口。

读音(jiǔ), 丿部,共2画

1、九 [ jiǔ ]

数目,八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玖”代)如:~归。

泛指多次或多数。如:~死一生。~霄云外。

读音(jiàojiāo), 攵部,共11画

1、教 [ jiào ]

指导,训诲。如:~习。~头。~正。~师。~导。管~。请~。~学相长。因材施~。

使,令。如:风能~船走。

指“宗教”如:~士。~主。~皇。~堂。

姓。

2、教 [ jiāo ]

传授。如:~课。你~给我做。

读音(liú), 氵部,共10画

1、流 [ liú ]

液体移动。如:~水。~汗。~血。~泪。~程。~泻。~质。~水不腐。汗~浃背。随波逐~(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喻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

像水那样流动不定。如:~转( zhuǎn )。~通。~寇。~浪。~离。~散。~失。~沙。~露。~萤。

传播。如:~言。~传。~芳。~弊。~毒。~行( xíng )。

指江河的流水。如:河~。江~。溪~。激~。奔~。

像水流的东西。如:气~。暖~。电~。

向坏的方面转变。如:~于形式。

旧时的刑罚,把犯人送到荒远的地方去。如:~放。~配。

品类,等级。如:~辈。~派。

指不正派。如:二~子。

九流三教成语组词

折叠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