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énshì

人浮于事

拼音rén fú yú shì

注音ㄖㄣˊ ㄈㄨˊ ㄩˊ ㄕˋ

繁体人浮於事

感情贬义成语

近义词僧多粥少 投闲置散 十羊九牧

反义词人尽其才 各得其所

人浮于事的意思

折叠 展开

指工作中人员过多或人多事少。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坊记》:“故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例子老兄还没有晓得这里的情形,实在人浮于事,安插不来。(清・张春帆《宦海》第九回)

正音”,读作“shì”,不能读作“sì”。

辨形”,不能写作“”。

歇后语 牵只羊全家动手 —— 人浮于事

谜语 水上作业 (谜底:人浮于事)

故事 西汉时期,戴圣在《礼记》中讲述才能与俸禄的关系:俸禄和职位超过自己的能力和贡献,那就类似贪污;自己的勇力和贡献超过了俸禄和职位,就近似于廉洁。因此君子宁肯让自己浮于俸禄之上,也不愿让俸禄浮于自己能力之上。

人浮于事的详细解释

折叠 展开

【释义】

人的才干超过所得的俸禄。语本《礼记・坊记》。后用“人浮于事”表示人多事少。△“食浮于人

【典源】

《礼记・坊记》

子云:“君子辞贵不辞贱,辞富不辞贫,则乱益[1]。故君子与其使[2]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

注解

[1]亡:音,通“”,没有。

[2]食:指俸禄。

【典故】

“人浮于事”原作“人浮于食”。根据《礼记・坊记》中记载,孔子曾说:“君子能够推辞尊贵和富有,而安于卑贱和贫困的生活,这么一来祸乱就会减少。所以君子与其领取的俸禄超过个人的才干,宁愿使个人的才干超过所得的俸禄。”孔子说这段话的用意是期望人们能安于贫贱、不贪求富贵、以减少祸乱。后来“人浮于事”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转而用于表示人多事少。“人浮于事”的书证如《儿女英雄传》第二回:“他从前就在邳州衙门,如今在兄弟这里,人浮于事,实在用不开。”

【书证】

  • 01.《儿女英雄传》第二回:“他从前就在邳州衙门,如今在兄弟这里,人浮于事,实在用不开。”
  • 02.《宦海》第九回:“老兄还没有晓得这里的情形,实在人浮于事,安插不来。”

【用法】

语义表示人多事少。

类别用在“人力过剩”的表述上。

例句

现在百业萧条,人浮于事的现象很严重。

人浮于事的问题如不解决,各种社会乱象恐将层出不穷。

虽然时下人浮于事,只要你是千里马,就不怕没有伯乐。

在这人浮于事的年代,初出茅庐者切忌好高骛远,以免高不成低不就。

人浮于事的翻译

折叠 展开
  1. more men than work
  2. 人員過剩(じんいんかじょう)
  3. il y a plus d'hommes nécessaires que d'emplois
  4. (mit Personal) überbesetzt sein
  5. раздутые штáты

人浮于事字义分解

折叠 展开

读音(shì), 一部,共8画

1、事 [ shì ]

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和活动。如:~情。~件。~业。

变故。如:~故(出于某种原因而发生的不幸事情,如工作中的死伤等)。~端。

职业。如:谋~(指找职业)。

关系和责任。如:你走吧,没你的~了。

办法。如:光着急也不是~儿,还得另找出路。

做,治。如:不~生产。无所~事。

服侍。如:~父母。

读音(yú), 一部,共3画

1、于 [ yú ]

介词(➊在,如“生~北京”;➋到,如“荣誉归~老师”;➌对,如“勤~学习”;➍向,如“出~自愿”;➎给,如“问道~盲”;➏自,从,如“取之~民”;➐表比较,如“重~泰山”;➑表被动,如“限~水平”)。

后缀(➊在形容词后,如“疏~防范”;➋在动词后,如“属~未来)。

姓。

读音(rén), 人部,共2画

1、人 [ rén ]

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如:~类。

别人,他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待~热诚。

人的品质、性情、名誉。如:丢~,文如其~。

读音(fú), 氵部,共10画

1、浮 [ fú ]

漂在水面上,与“沉”相对。如:~桥。~力。~标。~萍。~泛。~沉。漂~。~光掠影。

表面的。如:~皮儿。~土。~雕。

空虚,不切实。如:~夸。~华。

不沉静,不沉着。如:轻~。~躁。

暂时的。如:~记。~支。

可移动的。如:~财。~荡。~吊。~动。

超过,多余。如:人~于事。

呈现,涌现。如:~现。~想。

中医指脉搏浮在肌肤表层。如:~脉。

人浮于事成语组词

折叠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