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ǎozhīshì

掎角之势

拼音jǐ jiǎo zhī shì

注音ㄐㄧˇ ㄐㄧㄠˇ ㄓ ㄕˋ

繁体掎角之勢

感情中性成语

近义词犄角之势

掎角之势的意思

折叠 展开

掎:拉住;这里指拉住腿;角:鹿角。
指抓住角。形容兵分两路相互配合;形成夹击或牵制的态势。

出处左丘明《左传・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掊之。”

用法偏正式;作宾语;比喻互相配合,两面夹击。

例子不若分兵屯小沛,守邳城,为掎角之势,以防曹操。(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

正音”,读作“jǐ”,不能读作“qí”。

辨形”,不能写作“”。

掎角之势的详细解释

折叠 展开

【释义】

掎,拉足。角,抓角。犄角之势指双方同时下手捕鹿。语本《左传・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掊之。”比喻两边彼此呼应,共同夹击敌方。《三国・吴・张俨・默记述佐篇》:“玄德与操,智力多少,士众众寡,用兵行军之道,不可同年而语,犹能暂以取胜,是时又无大吴掎角之势也。”《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不若分兵屯小沛,守邳城,为掎角之势。”亦作“犄角之势”。

掎角之势的翻译

折叠 展开
  1. a situation similar to a pincers movement

掎角之势成语接龙

折叠 展开

掎角之势字义分解

折叠 展开

读音(zhī), 丶部,共3画

1、之 [ zhī ]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如:赤子~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如: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如:置~度外。等闲视~。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虚用,无所指。如:久而久~。

往,到:“吾欲~南海”。

读音(shì), 力部,共8画

1、势 [ shì ]

权力,威力。如:~力。权~。~利。~均力敌。

表现出来的情况,样子。如:姿~。气~。山~。局~。虚张声~。守~。~必。~能。~不可挡。因~利导。

读音(jǐ), 扌部,共11画

1、掎 [ jǐ ]

拖住,牵引。如:~止(从后截获)。~角(分兵牵制或夹击敌人)。

发射:“机不虚~”。

古同“倚”,支撑。

读音(jiǎojué), 角部,共7画

1、角 [ jiǎo ]

牛、羊、鹿等头上长出的坚硬的东西。如:牛~。鹿~。犄~。~质。

形状像角的。如:菱~。皂~。

突入海中的尖形的陆地(多用于地名)如:成山~(在中国山东省)。

几何学指从一点引出两条直线所夹成的平面部分。如:直~。~度。~钢。~尺。

物体边沿相接的地方。如:~落。

额骨(俗称“额角”)。

古代未成年男孩头顶两侧束发为髻(亦称“总角”)。

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如:画~。号~。

古代量器,酒的计量单位:“先取两~酒来”。

中国货币单位。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量词。

2、角 [ jué ]

古代酒器,青铜制,形似爵而无柱,两尾对称,有盖,用以温酒和盛酒。

演员,或指演员在戏剧中所扮演的人物。如:~色。名~。

较量,竞争。如:~力。~斗。~逐。

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3”。

姓。

掎角之势成语组词

折叠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