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ǎgōng

假公济私

拼音jiǎ gōng jì sī

注音ㄐㄧㄚˇ ㄍㄨㄥ ㄐㄧˋ ㄙ

繁体假公濟私

感情贬义成语

近义词损公肥私

反义词大公无私 公事公办

假公济私的意思

折叠 展开

假:借;济:补益;助。
假借公家的名义来谋取个人利益。

出处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一折:“他假公济私,我怎肯和他干罢了也呵!”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例子现在那些招摇撞骗,假公济私的玩意儿太多了。(欧阳山《三家巷》二六)

正音”,读作“jiǎ”,不能读作“jià”;“”,读作“jì”,不能读作“jǐ”。

辨形”,不能写作“”。

歇后语 1. 当差放私骆驼 —— 假公济私
2. 采购员带小伙 —— 假公济私

谜语 当班时放私骆驼 (谜底:假公济私)

假公济私的详细解释

折叠 展开

【释义】

假借公家的名义以谋取个人的私利。#语本《汉书・卷六○・杜周传》。

【典源】

#《汉书・卷六○・杜周传》[1]

其春,丞相[2][3],业上书言:“方进……专作威福,[4]所厚,排挤英俊,托公报私,[5]无所畏忌,欲以[6]天下。天下莫不望风而靡,自尚书近臣皆结舌杜口,骨肉亲属莫不股栗。威权泰盛而不忠信,非所以安国家也。今闻方进卒病死,不以尉示天下,反复赏赐厚葬,唯陛下深思往事,以戒来今。”

注解

[1]典故或见于《后汉书・卷四六・郭陈列传・陈宠》、《后汉书・卷六三・李杜列传・李固》。

[2]方进:翟方进(?∼公元前7年),字子威,汉上蔡人。少孤,从博士学《春秋》,以射策甲科为郎,永始中擢丞相,封高陵侯,兼通文法,以儒雅缘饰吏事,号为“通明相”。后因政治斗争,被成帝赐诏书自杀,谥恭。

[3]薨:音hōng,古代诸侯或大官死亡皆称为“”。

[4]阿党:结党徇私。阿,音ē

[5]横厉:纵横凌厉。形容气势威猛。

[6]熏轑:熏灼;威胁。轑,通“”。

参考

■《后汉书・卷四六・郭陈列传・陈宠》

臣闻先王之政,赏不僭,刑不滥,与其不得已,宁僭不滥。故唐尧著典,『眚灾肆赦』;周公作戒,『勿误庶狱』;伯夷之典,『惟敬五刑,以成三德』。由此言之,圣贤之政,以刑罚为首。往者断狱严明,所以威惩奸慝,奸慝既平,必宜济之以宽。陛下即位,率由此义,数诏群僚,弘崇晏晏。而有司执事,未悉奉承,典刑用法,犹尚深刻。断狱者急于篣格酷烈之痛,执宪者烦于诋欺放滥之文,或因公行私,逞纵威福。

■《后汉书・卷六三・李杜列传・李固》

臣闻君不稽古,无以承天;臣不述旧,无以奉君。昔尧殂之后,舜仰慕三年,坐则见尧于墙,食则覩尧于羹。斯所谓聿追来孝,不失臣子之节者。太尉李固,因公假私,依正行邪,离闲近戚,自隆支党。至于表举荐达,例皆门徒;及所辟召,靡非先旧。或富室财赂,或子壻婚属,其列在官牒者凡四十九人。

【典故】

“假公济私”原作“托公报私”。西汉末年,外戚专政,朝政几乎都把持在外戚的手中,皇帝形同虚设,国势动荡不安,外戚大臣之间明争暗斗,更是时有所闻。当时王莽已有谋篡汉室的野心,他暗中壮大自己的势力,并且一步步地铲除所有反对他的人。翟方进是汉成帝时的丞相,在位九年,兼通文法吏事,治国有方,得到朝野的称颂,号为“通明相”。王莽视其为眼中钉,亟欲除掉他。于是他勾结与翟方进私交甚笃的丞相议曹李寻,捏造了并未发生的天文异象,诬陷翟方进,说这是因为他身为丞相却没有善尽辅政的责任,以致人民的怨言上达天听使然。成帝未详加调查就下诏严加责备,翟方进迫于无奈,引咎自杀。朝中大权从此落入王莽手中。成帝知道翟方进的死讯后,问心有愧,便下令厚加抚恤。这个举动引来与王莽勾结的朝臣杜业的不悦,便上书进谏,说翟方进当权之时,作威作福,结党营私,排挤贤良之士,假借公家的名义以谋取个人的私利,这样的人应该严惩以儆天下,不宜赏赐厚葬。出现“假公济私”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人假借公家的名义以谋取个人的私利。出现“假公济私”的书证如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一折:“这是朝廷救民的德意,他假公济私,我怎肯和他干罢了也呵!”

【书证】

  • 01.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一折:“这是朝廷救民的德意,他假公济私,我怎肯和他干罢了也呵!”
  • 02.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一:“是故治人者必先自治,则人有所瞻仰。毋徒拥虚位,而漫不可否,毋委靡因循以纵奸长恶,毋假公济私以伤人害物。”
  • 03.明・陈汝元《金莲记》第二○出:“我本欲假公济私,谁想他因祸得福,有何面目再见苏公。”
  • 04.《儿女英雄传》第一六回:“那一个老羞成怒,就假公济私把他参革,拿问在监,因此一口暗气而亡。”
  • 05.《清史稿・卷一三三・兵志四》:“于是帮办人员假公济私,百端纷扰。”
  • 06.《隋唐演义》第二二回:“老夫人却也记得九月二十三日,是嫂嫂的整寿,商议差官送礼,尉迟托公子撺掇谋差山东,假公济私,就与秦母拜寿。”

【用法】

语义假借公家的名义以谋取个人的私利。

类别用在“贪污自肥”的表述上。

例句

我们公司不能容纳这种假公济私的人。

公私要分明,他怎么可以假公济私呢?

想不到他会假公济私,将募款纳入私囊。

假公济私会侵蚀国本,此弊要切实防杜。

长久以来,他假公济私,不知侵吞多少公款?

在整个赈灾行动中,竟然有人假公济私,真是可恶。

那些利用公务考察,出去游山玩水的人,不就是假公济私吗?

这件弊案所以会发生,原来是厂里面的人假公济私,监守自盗。

假公济私的翻译

折叠 展开
  1. abuse the public's trust
  2. 虥(おおやけ)にかこつけて私腹(しふく)をこやす
  3. prévarquer
  4. eine Position zum persǒnlichen Vorteil nutzen
  5. злоупотреблять служéбным положéнием

假公济私成语接龙

折叠 展开

假公济私字义分解

折叠 展开

读音(jiǎjià), 亻部,共11画

1、假 [ jiǎ ]

不真实的,不是本来的,与“真”相对。如:~山。~话。~冒。~释。~死。虚~。真~。弄虚作~。

借用,利用。如:~借。~货。~道(借路)。~手(利用他人为自己办事)。~公济私。不~思索(用不着想)。

〔~名〕日本文所用的字母,多借用汉字的偏旁。楷书称“片~~”,草书称“平~~”。

据理推断,有待验证的。如:~设。~使。~令。~如。~若。

2、假 [ jià ]

照规定或经请求批准暂时离开工作或学习场所。如:~日。~条。病~。

读音(gōng), 八部,共4画

1、公 [ gōng ]

正直无私,为大家利益。如:~正。~心。大~无私。

共同的,大家承认的。如:~理。~式。~海。~制。

国家,社会,大众。如:~共。~安(社会整体的治安)。~众。~民。~论(公众的评论)。

让大家知道。如:~开。~报。~然。

封建制度最高爵位。如:三~(中国周代指“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子。~主。

敬辞,尊称男子。如:海~。包~。诸~(各位)。

雄性的。如:~母。~畜。

对长辈和年老人的称呼。如:~~。外~(外祖父)。

姓。

读音(jìjǐ), 氵部,共9画

1、济 [ jì ]

渡,过河。如:同舟共~。

对困苦的人加以帮助。如:~世。救~。赈~。周~。接~。

补益。如:无~于事。

2、济 [ jǐ ]

〔~水〕古水名,源于今中国河南省,流经山东省入渤海。

读音(sī), 禾部,共7画

1、私 [ sī ]

个人的,自己的,与“公”相对。如:~人。~有。~见。~仇。~情。~营。~欲。

不公开的,秘密而又不合法的。如:~自。~刑。~货。走~。~生子。

暗地里。如:~议。~奔。隐~。窃窃~语。

假公济私成语组词

折叠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