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如何

拼音wú kě rú hé

注音ㄨˊ ㄎㄜˇ ㄖㄨˊ ㄏㄜˊ

繁体無可如何

感情中性成语

近义词无可奈何 莫可奈何

无可如何的意思

折叠 展开

没有什么办法。

出处明・李贽《复邓鼎石书》:“虽知情不容己,然亦无可如何。”

用法作宾语、定语、状语;形容毫无办法。

例子老舍《四世同堂》:“直到太太下了命令,他才无可如何的据实报告。”

无可如何的详细解释

折叠 展开

【释义】

犹“无可奈何”。见“无可奈何”条。

【典故】

此处所列为“无可奈何”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无可奈何”这句成语指的是毫无办法或没有办法可想的意思。典源出自于《战国策・燕策三》。战国末期,秦国势力强盛,不断出兵侵占其他国家的领土。当时燕国是一个地处东北方的弱小国家,最初,燕王为了与秦国友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为人质,在秦国,太子丹受到很差的待遇。太子丹逃回燕国后,为了抵抗秦国的侵略,同时也为了报仇,便经人介绍认识了荆轲,请他作刺客,到秦国刺杀秦王。由于荆轲迟迟不出发,太子丹便催他赶快上路,荆轲说:“就算我到了秦国,秦王也不会见我啊!除非我能带著樊於期的头和督亢的地图前往,也许就有机会见到秦王。”樊於期本是秦国的将领,因为得罪秦王,逃到燕国,秦王悬赏千金要他的脑袋。太子丹听了说:“樊将军是来投靠我的,我怎能为了自己而杀了他?请你再想别的方法。”荆轲知道太子丹不忍心杀樊於期,就私下去见樊於期,告诉他这个想法。樊於期听了后,马上拔出利剑当场自杀。太子丹听说这件事,赶去阻止却已经晚了一步,伏在樊於期的尸体上痛哭失声。事已至此,也无可奈何,只有将樊於期的头放在盒子里封起来,交给荆轲,让他带去秦国求见秦王。后来“无可奈何”就用来指毫无办法或没办法可想的意思。

【书证】

  • 01.《文史通义・卷四・质性》:“大约乐至沉酣,而惜光景,必转生悲;而忧患既深,知其无可如何,则反为旷达。”
  • 02.《官场现形记》第四四回:“他虽如此说,无奈人家只是不肯送,便也无可如何,只得罢手。”

无可如何的翻译

折叠 展开
  1. have no alternative(There is no help for it.)

无可如何字义分解

折叠 展开

读音(héhēhè), 亻部,共7画

1、何 [ hé ]

疑问代词(a.什么,如“~人?”b.为什么,如“~必如此?”c.哪样,怎样,如“~不?”“~如?”d.哪里,如“~往?”e.发表反问,如“~乐而不为?”)。

副词,多么。如:~其壮哉!

姓。

2、何 [ hē ]

古同“呵”,谴责。

3、何 [ hè ]

古同“荷”,担。

读音(kěkè), 口部,共5画

1、可 [ kě ]

允许。如:许~。认~。宁~。

能够。如:~见。~能。~以。不~思议。

值得,认为。如:~怜。~悲。~亲。~观。~贵。~歌~泣。

适合。如:~身。~口。~体。

尽,满。如:~劲儿干。

大约。如:年~二十。“潭中鱼~百许头”。

表示转折,与“可是”、“但”相同。

表示强调。如:他~好了。

用在反问句里加强反问语气。如:都这么说,~谁见过呢?

用在疑问句里加强疑问语气。如:这件事他~同意?

姓。

2、可 [ kè ]

〔~汗( hán )〕中国古代鲜卑、突厥、回纥、蒙古等族君主的称号。

读音(rú), 女部,共6画

1、如 [ rú ]

依照顺从。如:~愿。~意。~法炮制。

像,相似,同什么一样。如:~此。~是。~同。~故。~初。游人~织。

比得上,及。如:百闻不~一见。自叹弗~。

到,往。如:~厕。

假若,假设。如:~果。~若。假~。

奈,怎么。如:~何。不能正其身,~正人何?

与,和:“公~大夫入”。

或者:“方六七十,~五六十”。

用在形容词后,表示动作或事物的状态。如:突~其来。

表示举例。如:例~。

应当:“若知不能,则~无出”。

〔~月〕农历二月的别称。

姓。

读音(wú), 一部,共4画

1、无 [ wú ]

没有,与“有”相对;不。如:~辜。~偿。~从(没有门径或找不到头绪)。~度。~端(无缘无故)。~方(不得法,与“有方”相对)。~非(只,不过)。~动于衷。~所适从。

无可如何成语组词

折叠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