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ēngdòng

声色不动

拼音shēng sè bù dòng

注音ㄕㄥ ㄙㄜˋ ㄅㄨˋ ㄉㄨㄥˋ

繁体聲色不動

感情中性成语

近义词不动声色

反义词喜形于色

声色不动的意思

折叠 展开

声:说话的声音;色:脸色;动:变动。
不说话,不流露感情。形容神态非常镇静。

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五卷:“众人道是一番天样大、火样急的事,怎知襄敏公看得等闲,声色不动,化做一杯雪水。”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紧急情况下。

例子梁斌《红旗谱》第一卷:“红火球在大腿上一搁,烧得大腿肉嗤溜溜地响,他声色不动。”

声色不动的详细解释

折叠 展开

【释义】

即“不动声色”。见“不动声色”条。

【典故】

此处所列为“不动声色”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不动声色”原作“不发声色”。韩愈是唐代文学家,他精通六经百家,崇尚儒学,排斥佛老,文章气势宏伟、融会古今,自成一家,为后世治古文者所取法。他因为学高识广,曾任国子博士,相当于今天的国立大学教授,颇负盛名。当时的中书令许国公赠予太尉韩公神道碑,请韩愈代为撰写碑铭。韩愈在碑铭中写到太尉韩公为人处世的特点:与人保持距离,不和任何人嘻笑亲近,所以他只要一有轻松笑语,大家都像得到比金帛还要贵重的赏赐一般;他在判案时也从不流露私人情感,公正严明,只就法律论断,因此几乎没人敢犯法。后来“不动声色”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形容人遇事不张扬的冷静态度。如《水浒传》第八六回:“宋江见这三路军兵,尽皆退了。大驱宋军人马,逩来夺取幽州。不动声色,一鼓而收。”

【书证】

  • 01.《元史・卷一三七・阿礼海牙列传》:“时虽甚危急,阿礼海牙朝夕出入,声色不动,怡然如平时,众赖以安。”
  • 02.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一五:“高文良公巡抚江苏,为制府某所凌,势岌岌乎殆矣,而公声色不动。”

声色不动的翻译

折叠 展开
  1. 声色を動 (うご)かさず

声色不动字义分解

折叠 展开

读音(bùfǒu), 一部,共4画

1、不 [ bù ]

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如:~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如:~,我不知道。

用在句末表疑问。如:他现在身体好~?

2、不 [ fǒu ]

fǒu ㄈㄡˇ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读音(dòng), 力部,共6画

1、动 [ dòng ]

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与“静”相对。如:变~。波~。浮~。振~(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复运动。亦称“振荡”)。震~(①颤动或使颤动,如“门窗~~了一下”;②重大事情或消息使人心不平静,如“~~全国”)。

使开始发生。如:发~。

使用。如:~用。~武。~问(客套话,请问)。

使起作用或变化,使感情起变化。如:感~。~人心弦。娓娓~听。~容。

吃(多用于否定式)如:这几天不~荤腥。

非静止的。如:~画。

可变的。如:~产。

行为。如:举~。~作。

常常。如:~辄得咎。

读音(shēng), 士部,共7画

1、声 [ shēng ]

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如:~音。~带。

消息,音讯。如:~息。不通~气。

说出来让人知道,扬言,宣称。如:~明。~辩(公开辩白)。~泪俱下。~嘶力竭。

名誉。如:名~。

音乐歌舞。如:~伎(女乐,古代的歌姬舞女)。~色。

读音(sè), 色部,共6画

1、色 [ sè ]

由物体发射、反射的光通过视觉而产生的印象。如:颜~。~彩。~相( xiàng )。~调( diào )。

脸上表现出的神气、样子。如:脸~。气~。~厉内荏。

情景,景象。如:行~匆匆。景~宜人。

种类。如:各~用品。

品质,质量。如:音~。成~。足~纹银。

妇女美貌。如:姿~。~艺。

情欲。如:~情。好( hào )~。

声色不动成语组词

折叠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