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ānguò

一笔三过

拼音yī bǐ sān guò

注音ㄧ ㄅㄧˇ ㄙㄢ ㄍㄨㄛˋ

繁体一筆三過

近义词一波三折

一笔三过的详细解释

折叠 展开

【释义】

即“一波三折”。见“一波三折”条。

【典故】

此处所列为“一波三折”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一波三折”本是书法术语。用笔时平捺称“”。凡写捺笔要三次转拆笔锋:起笔束紧,颈部提起,捺处铺开,呈波折状,犹如水流自高处而下,穿涧而行,故以“一波三折”作比喻。王羲之(公元321—379),字逸少,晋临沂人。其人品高洁,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善书法,所写草隶,冠绝古今,以〈兰亭集序〉、〈乐毅论〉等为最,后人称为“书圣”。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王羲之提到,如果把一幅字写得平直呆板,像算盘珠子整整齐齐排在算盘上一样,就是只描出字的点画,而不是写字。从前钟繇的学生宋翼就常常这样写字,钟繇经常责斥他,吓得宋翼跑回家去,三年不敢来见。宋翼在家潜心研究钟繇所写的《笔势论》,颇有心得,经过数十年的苦学,终于成为晋代有名的书法家。“一波三折”这句成语,就从王羲文中“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演变而出,用来形容笔势的曲折多姿,后则多借以譬喻声音、文章的跌宕起伏多变,或比方事情进行的曲折不顺。

【书证】

  • 01.宋・无名氏《宣和画谱・卷一七・草书五・唐希雅》:“(唐希雅)初学南唐伪主李煜金错书,有一笔三过之法,虽若甚瘦,而风神有余。”

一笔三过字义分解

折叠 展开

读音(yī), 一部,共1画

1、一 [ yī ]

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

纯;专。如:专~。~心~意。

全;满。如:~生。~地水。

相同。如:~样。颜色不~。

另外的。如:蟋蟀~名促织。

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如:算~算。试~试。

乃;竞。如:~至于此。

部分联成整体。如:统~。整齐划~。

或者。如:~胜~负。

初次。如:~见如故。

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7”。

读音(sān), 一部,共3画

1、三 [ sān ]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如:~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数。如:~思而行。~缄其口。

读音(bǐ), ⺮部,共10画

1、笔 [ bǐ ]

写字、画图的工具。如:毛~。钢~。铅~。~架。~胆。

组成汉字的点、横、直、撇、捺等。如:~画。~顺。~形。~道。

用笔写,写作的。如:~者。代~。~耕。~谈。~误。~译。~战。~名。

写字、画画、作文的技巧或特色。如:~体。~法。~力。文~。工~。曲~。伏~。

像笔一样直。如:~直。~挺。~陡。

量词,指钱款。如:一~钱。

指散文:“谢玄晖善为诗,任彦升工于~”。随~。

读音(guòguoguō), 辶部,共6画

1、过 [ guò ]

从这儿到那儿,从此时到彼时。如:~江。~账。~程。~渡。~从(交往)。经~。

经过某种处理方法。如:~秤。~磅。~目。

超出。如:~于。~度( dù )。~甚。~奖(谦辞)。~量( liàng )。~剩。~犹不及。

重新回忆过去的事情。如:~电影。

从头到尾重新审视。如:把这篇文章再~一~。

次,回,遍。如:把文件看了好几~儿。

错误。如:~错。记~。

2、过 [ guo ]

用在动词后表示曾经或已经。如:看~。用~。

用在动词后,与“来”、“去”连用,表示趋向。如:拿~来。走~去。

3、过 [ guō ]

姓。

一笔三过成语组词

折叠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