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ìzhī

粗识之无

拼音cū shì zhī wú

注音ㄘㄨ ㄕˋ ㄓ ㄨˊ

繁体粗識之無

近义词不识之无

粗识之无的意思

折叠 展开

粗:略微。
参见[略识之无]。

粗识之无的详细解释

折叠 展开

【释义】

略为识字。与“不识之无”同源。见“不识之无”条。

【典故】

此处所列为“不识之无”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到自己六、七个月大时,即能辨别“”、“”二字。后世便以“”、“”比喻极浅显易懂的字,如:“略识之无”、“粗识之无”、“稍识之无”、“仅识之无”等,都指识字不多,学问不高之意,而“不识之无”则用来比喻不识字或毫无学问。

【书证】

  • 01.清・雪樵居士《秦淮闻见录》:“儿乃秦淮旧人张喜林,蒙公等见招,无可回避。但儿粗识之无,不通文艺。于鹫峰寺前,逢旧好张质夫强与俱来,诗则质夫口占也。”

粗识之无字义分解

折叠 展开

读音(zhī), 丶部,共3画

1、之 [ zhī ]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如:赤子~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如: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如:置~度外。等闲视~。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虚用,无所指。如:久而久~。

往,到:“吾欲~南海”。

读音(wú), 一部,共4画

1、无 [ wú ]

没有,与“有”相对;不。如:~辜。~偿。~从(没有门径或找不到头绪)。~度。~端(无缘无故)。~方(不得法,与“有方”相对)。~非(只,不过)。~动于衷。~所适从。

读音(cū), 米部,共11画

1、粗 [ cū ]

疏忽,不周密。如:~心。~疏。~略。~率( shuài )。

不精致,工料毛糙。如:~糙。~劣。~料。~纸。~粮。~制滥造。去~取精。

长条东西直径大的:~大。~壮。~重。~实。~线条(a.指毛道粗的线条:b.喻粗率的性格、作风,亦喻文章的粗略的构思)。~枝大叶。

颗粒大的。如:~沙子。

声音低而大。如:~哑。~声~气。

鲁莽。如:~鲁。~暴。~野。~犷。~俗。~笨。~人。~手~脚。

略微。如:~略。~具规模。

读音(shízhì), 讠部,共7画

1、识 [ shí ]

知道,认得,能辨别。如:~辨。~破。~相( xiàng )。~途老马。

所知道的道理。如:知~。常~。

辨别是非的能力。如:见~。远见卓~。

2、识 [ zhì ]

记住。如:博闻强~。

标志,记号。

粗识之无成语组词

折叠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