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ǎnsān

举隅反三

拼音jǔ yú fǎn sān

注音ㄐㄩˇ ㄩˊ ㄈㄢˇ ㄙㄢ

繁体舉隅反三

近义词举一反三

举隅反三的意思

折叠 展开

隅:事物的片面或部分。
参见[举一反三]。

举隅反三的详细解释

折叠 展开

【释义】

犹“举一反三”。见“举一反三”条。
01.宋・刘克庄〈祭少奇姪〉:“惟汝幼而颖悟,长而玉立,颀然秀美,见者倾挹;雅俗兼通,《诗》、《礼》蚤习,举隅反三,触类知十。”

【典故】

此处所列为“举一反三”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在《论语・述而》篇中,孔子曾说过他教导学生的方法,十分重视求知动机和启发,他要学生主动地去思辨事理,而不只是被动地依循或死记。他说:“我教导学生时,他如果不对道理先去思考,想求明白而仍有所疑惑时,我是不会去开导他。如果他不是已经经过思虑,只因困在某个关键处,想说却说不出来时,我是不会去启发他。如果我举一个四方形的东西为例子,我已经提示他一个角,而他却还不能推想到其他三个角,我就不再教导他了。”在这段话中,孔子强调了主动学习和思辨能力的重要。缺少主动学习和思辨能力的人,他只能一味接受别人的说法,却无法去自我推论,所得到的知识也就不够扎实了。所以一位好老师,他会注重启发式的教育,让学生不但能主动去学习而且还能养成触类旁通的推论能力。《论语》原文中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后来就演变成“举一反三”这句成语,就是用来形容人于学习中善于触类旁通。

【书证】

  • 01.宋・刘克庄〈祭少奇姪〉:“惟汝幼而颖悟,长而玉立,颀然秀美,见者倾挹;雅俗兼通,《诗》、《礼》蚤习,举隅反三,触类知十。”

举隅反三字义分解

折叠 展开

读音(sān), 一部,共3画

1、三 [ sān ]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如:~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数。如:~思而行。~缄其口。

读音(jǔ), 丶部,共9画

1、举 [ jǔ ]

向上抬,向上托。如:~头。~手。~重。~棋不定。

动作行为。如:~止。轻而易~。

发起,兴办。如:~义。~办。创~。

提出。如:~要。~例。

推选,推荐。如:推~。荐~。

全。如:~国。~世。~家。

古代指科举取士。如:科~。~人。一~成名。

攻克:“一战而~鄢、郢”。

读音(fǎn), ⺁部,共4画

1、反 [ fǎn ]

翻转,颠倒。如:~手(a.翻过手,手到背后;b.反掌)。~复。~侧。

翻转的,颠倒的,与“正”相对。如:正~两方面的经验。~间(利用敌人的间谍,使敌人内部自相矛盾)。~诉。~馈。适得其~。物极必~。

抵制,背叛,抗拒。如:~霸。

和原来的不同,和预感的不同。如:~常。

回击,回过头来。如:~驳。~攻。~诘。~思。~躬自问。

类推。如:举一~三。

读音(yú), 阝部,共11画

1、隅 [ yú ]

角落。如:城~。墙~。屋~。~隙(屋角的洞穴)。向~而泣。

〔~中〕将近中午的时候。

靠边的地方。如:海~。

举隅反三成语组词

折叠 展开